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

「拿錢做自己的」 翁啟惠批學界脫節


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批評大學和產業脫節嚴重、學界在政府決策不受信任。他認為學校過度追求學術研究,反而沒有考慮社會需要;還特別點名「頂尖大學」在選擇研究領域時更要謹慎考量,不能「拿到錢就做自己的」。



翁啟惠昨天在前瞻社主辦的「提升台灣競爭力—智庫與決策」論壇演講和會後接受訪問時,作以上表示。

翁啟惠認為,政府要因應將來挑戰調整教育和科技研究方向,配合需要養成人才。科技研究和產業發展間的鴻溝太寬,「教育多元、產業單元」,研發成果無法轉換成產業價值,造成學生畢業後在業界用不上所學。

他說,他理解學術研究不希望社會給予太多批評或壓力,但是在「創新」(innovation)和「責任」(responsibility)之間需要拿捏。

翁啟惠指出,政府施政時難免碰到某些「不確定狀況」下必須作決策,但有些學者為了理想、為了爭取經費而失去客觀,一味遊說政治人物,有時候反而是不正確的;而且台灣又「太本位」,做下去就很難扭轉。

翁啟惠還說,學術界需要公開說明研究和決策依據,研究不能光是「滿足自己好奇」,不顧國家發展,學術界在政府決策時就會不受信任。

翁啟惠指出,台灣現在的決策還是「問題導向」,缺乏長遠規畫。他說日本訂定科學技術基本法後,有藍圖、經費和行動方案,培養出諾貝爾獎得主和新產業;台灣也在2005年施行科技基本法,但翁啟惠批評「有精神面、沒有執行面」。「反而在公務員(的法規)、採購法執行得很徹底。」

【記者蔡永彬/台北報導】行政院院長吳敦義昨天在「強化前瞻體系,提升台灣競爭力—智庫與決策」論壇致詞時說,他發現有兩種人很難找到工作,一種是比較年長、第二次、第三次就業的人,另一個就是許多優秀的大學、研究所畢業生。

吳敦義指出,失業率一高,社會的不安及痛苦就會隨之加重;只有大幅提升就業率,降低失業率,才能使社會變得更好。

吳敦義說,外界總會認為高科技產業工作環境好、待遇高,但實際上還是缺人手;求職市場上卻有很多大學、研究所畢業生沒辦法找到工作。他認為假如學校訓練出來的畢業生與現在及可預見的未來(產業需求)密合,很多好的人才畢業後就會有很好的工作,在適當的位置上人盡其才,國家也一定會有充沛的人力。

「人無遠慮、必有近憂。」吳敦義強調,台灣已經面臨轉型為少子化、高齡化社會,人力需求、國家發展甚至全球發展,都必須有良好的前瞻性看法。

文章來源: 聯合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