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

社評凝聚共識 推動兩岸良性循環


馬英九總統12月13日上午會見帛琉等四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訪問團時指出,兩岸關係改善的同時,也能改善國際關係,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,而不是鬥爭、虛耗資源的惡性循環。我們非常贊同馬總統的主張,希望台灣內部能凝聚共識,共同推動兩岸關係的良性循環。



 自2008年5月馬總統就職後,兩岸關係一直在走良性循環的道路,包括:第一,在「堅持主權、維護尊嚴」的前提下,「不統、不獨、不武」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、繁榮發展。

 第二,在「九二共識」的基礎上,恢復兩岸海基、海協兩會的制度性協商管道。

 第三,就協商成果而言,兩會截至目前為止,一共舉行5次協商,簽署14項協議,解決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各項問題,降低往來兩岸的時間與成本,為兩岸人民與企業提供完善的生活環境與經營環境。

 現在兩岸海空直航、大陸觀光客來台、食品安全合作、金融合作、郵政合作、司法互助、農產品檢驗檢疫、漁船勞務合作、標準計量檢驗認證、陸資來台等,都已經相繼實施。大幅降低往來兩岸的時間與成本。

 舉例而言,在空運方面,大陸有33個機場與台灣各機場實施直航,每週有370個班次,從台北到上海浦東與虹橋,只要82分鐘左右。在海運方面,大陸開放63個港口,包括15個河港,使台灣的貨物能透過海運,直接運到大陸內陸。

 在大陸觀光客來台方面,2009年有近97萬人次大陸人士來台進行觀光、交流,預計今年會有超過150萬人次的大陸人士來台。由於大陸觀光客來台也帶動台灣觀光旅館及關聯產業的投資。其他協議的執行也非常有成果,大幅縮短兩岸的「地理距離」,也拉近兩岸人民的「心理距離」。

 尤其是今年6月29日兩岸簽署「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」(ECFA)與「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」。ECFA就是「降低關稅、排除障礙、促進合作」,爭取在大陸市場與東協產品的公平競爭待遇,並領先日韓等競爭對手佈局大陸,為兩岸經貿往來開創「良性循環」的經營環境。

 整體而言, ECFA的簽訂對台灣、兩岸、亞太地區乃至於全世界,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,馬總統說:這項協議「跨出3大步」:

 第一、是台灣突破經濟孤立的一大步,讓台灣走出經濟被邊緣化的威脅;第二、是兩岸經貿走向互惠合作的一大步,可以在制度化的架構下為台灣創造更多商機且增加更多就業機會;第三、是加速亞洲經濟整合的一大步,今後台灣的價值會受到亞太地區與國際社會更大的重視,台灣很可能將成為各國企業進軍大陸市場的跳板。

 兩岸生效ECFA後,台灣有效地拓展國際經貿活動空間。例如,第一,歐洲商會表態,支持台灣與歐盟簽「貿易提升措施」(Trade Enhancement Measures, TEM)。第二,新加坡也與台灣共同宣佈雙方在WTO架構下,展開對經濟合作協議可行性之探討。第三,美國也已經表示將重啟台美「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」(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, TIFA)會談。其他國家也紛紛派經貿代表團來台灣,表明與台灣強加雙方經貿合作的意願。

 兩岸關係改善,兩岸經濟良性循環後,若再加上兩岸關係改善後,台灣大幅拓展國際活動空間,包括歐盟給予台灣居民免簽證待遇、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擔任觀察員等,兩岸在國際活動空間上也展現良性循環,台灣非常有機會達成馬總統所提出「全球創新中心」、「亞太經貿樞紐」、「台商營運總部」與「外商區域總部」的願景。

 希望台灣內部能凝聚共識,依照馬總統所主張,共同推動兩岸關係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,而不是鬥爭、虛耗資源的惡性循環,為兩岸開創和平繁榮的美好明天。

【中央網路報】

文章來源: 中央日報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