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

中國主權產業 不投資更待何時


工商時報【記者吳瑞達/綜合報導】



中國光大銀行股票要上市了,這家比農業銀行更早提出股權結構改革,提出新股上市,也比農業銀行早,但農業銀行卻己在本月15日、16日,分別在上海、香港股市掛牌,這對市場投資人而言,總有「大哥出陣,小弟讓路」之感。

其實,說穿了,在包括工商、建設、中國及交通銀行,分別經過股權結構改革,並在陸港兩地上市後,中國政府念茲在茲的,就是將中國4大銀行全部推向股海。而僅存未上市的農業銀行,也順利邁向股票上市之路。

如今,中、農、工、建、交等大型國有銀行,全部上市,意謂著中國金融的改革,第1階段已完成。

那農業銀行選在這個時機,強渡關山地IPO,基本策略架構,更是與目前中國的經濟建設相互呼應。

如果說中行、工行、建行、交行等商業銀行,是促使中國各大城市經濟起飛發展與國際城市接軌的濫觴,那農業銀行,將是助長農村、農民、農業起步,化貧為富的動力;其目的旨在縮短城鄉差距,均衡發展。

中國政府年前提出4兆人民幣,從事公共工程基礎建設,其中不乏是針對偏遠地區的農村,進行軟硬體改造;再者,各種的「下鄉」舉措,包括家電、汽機車、電腦等優惠與補貼,正是讓農村可以跟城市比肩齊步的體現。

農業銀行在全中國2.3萬多個分支機搆中,有7,200個在縣城,5,300個在人口較多的鄉鎮,比工商銀行、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,在縣域機構據點數量的總和還多,而農業銀行正是肩負中國農村改革的重責大任。

農業銀行至目前為止,一直被認為是4大銀行中,體質最差的銀行,不過數據顯示,在中國4大銀行未經過股權改革,股票上市之前,全部都不出色。

財務報表顯示,從2003年4大銀行的稅後虧損32億元人民幣,至2009年則大幅獲利逾3,800億元人民幣;2009年底,工商、中國、建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.54%、1.52%、1.50%,農行為2.91%,不良率持續下降,資產品質得到顯著改善。

股權改革、股票上市,讓中、工、建等國有銀行,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,農業銀行如今掛牌,相信會是「大雞慢啼」,大器晚成,從各國的主權基金、外資法人機構爭相持股農業銀行的情況看,顯然對農業銀行未來獲利潛力,信心十足。

外資法人為什麼勇於投資農業銀行?因為它是中國4大國有銀行碩果僅存未被炒作的原汁雞湯,目的無它,就是「賺錢」,說「賺錢」,太粗鄙,用「追求超額獲利」的斯文說法更貼切。

在中國政府積極從開發中國家,邁向已開發國家;擁有全球最多的外匯存底,加上是世界老大哥美國的最大債權國,更重要的是政權穩固,假以時日,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國家,非中國莫屬,這個時候,中國滬深股市正處於盤底階段,而且是大底,待盤底完成,正是飛鶴沖天之時。

現在不投資中國股市,尤其是中國的主權產業,包括銀行、電信、航太、能源股,更待何時?

文章來源: 中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